【聲明】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

愛要及時|職業治療師訪院舍婆婆學做人 體會人生八味反思母女關係

發佈時間: 2023/07/02

食物不僅果腹,當中的滋味更連結了對家人的愛。職業治療師鄭迪琪訪問了多位安老院舍婆婆,從中探索人生的甜、酸、苦、辣、鹹、澀、腥、沖,記錄婆婆最難忘的味道,感悟「人生八味」,並著成繪本《生死前的八種味道》,令她反思和媽媽之間緊張的關係,以及對於爸爸驟逝的遺憾和釋懷。

同場加映:

管家王|藝人經理人守護狗場過百毛孩 願為「大樹下」奉獻餘生

{{hket:ul-video id="8583"}}{{/hket:ul-video}}

琪琪從事職業治療師約20年,喜愛透過寫作紓壓,為《螢火》、《長夜守燈》等舞台劇的編劇,去年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邀請,為院舍成立120周年撰寫《生死前的八種味道》繪本,為此她訪問了院舍的婆婆,以「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、澀、腥、沖」八種味道為題,輯錄了八位婆婆生命中最具象徵意義的「味道」和難忘的故事,由八種味道比喻人生所經歷的過程和感受。
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_600.jpe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7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6.jpe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5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4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3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2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琪琪在探訪婆婆期間,發現她們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家人,對於父母和子孫總有無限的牽掛。

書中〈鹹〉一章提到的婆婆,對欖角蒸排骨一餸念念不忘,皆因入饌的欖角均是其媽媽親手醃製,外人做的欖角始終無法媲美,可惜婆婆因三年疫情未能回鄉,甚至錯過媽媽的喪禮,再無機會一嚐媽媽手勢。

琪琪形容,當時婆婆提起亡母時雖語氣平靜,眼角卻泛起淚光,令她感受到縱使婆婆已成人母,但女兒身份不變,仍然會渴望母愛,始終想念「媽媽的味道」。
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495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486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489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學習體諒媽媽衰老

媽媽的經歷也讓琪琪想起媽媽的滷水汁,反思自己和家人的關係。她指媽媽做的滷水汁有獨特配方,婚前男友曾嘗試炮製,但完全是另一回事,「不是這種味道,但我說不出有甚麼問題」。後來媽媽索性將配方送給琪琪男友作見面禮,使之得以「傳承」。琪琪自言並非特別喜愛吃滷水,但有些味道總是難以取代,

「有些味道屬於某個人,只有她才煮到。就算簡單如紅蘿蔔薯仔湯,材料都是差不多,我老公和媽媽煮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同,媽媽煲的就是好喝點,我不能解釋,『家的味道』令人懷念。」

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1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她笑言自己和媽媽個性都較急躁,母女之間經常火藥味十足,關係親密卻又充滿矛盾。近年她察覺到媽媽聽力開始衰退,頭腦不及昔日靈活,琪琪坦言,工作時總能夠包容病人,對於至親最初卻難用同一態度面對,後來經過反思,開始懂得體諒媽媽,「要明白媽媽漸漸老去,要有多一點耐性和體諒。」

喪父反思愛要及時

書中另一章〈甜〉,故事中的婆婆年輕時為一名幼稚園教師,大半生為教導別人的小孩而忙碌,卻忽略了自己的子女,對此一直心中有愧,一家人煮糖水的畫面,便是她覺得最甜蜜的回憶。琪琪在婆婆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,大部分時間都埋首工作,直至四年前父親驟逝,才驚覺以前父女相處時間太少,開始反問自己:

「生命中哪些事最重要?如果家人重要,為甚麼我只花那麼少時間陪伴他們?如果其他事只是過眼雲煙,為甚麼我要投放那麼多時間?」
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photo_600.jpe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499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626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676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DSC09600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琪琪憶述,收到爸爸暈倒的消息時,她尚未知事態嚴重,還在腦海中盤算一系列治療,如果是中風,半邊身會癱瘓,要住哪一間醫院呢?要做甚麼復康訓練呢?未料爸爸猝然離世,讓她感嘆:「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做到照顧者。」

琪琪數年來一直難以走出喪親之痛,後來漸漸學會從另一種角度看待死亡。她指爸爸生前從不喜歡麻煩人,也許是命運的巧妙安排,才會讓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瀟灑地離開。

視死亡為新開始 

琪琪談起死亡毫不忌諱,她將自己的人生觀融入繪本之中,在〈腥〉的章節中將腥臭味象徵死亡,故事中身患癌症的婆婆,雖然大限將至但不感畏懼,皆因她期待著死後可與老伴相聚。琪琪希望讀者可以從較正面的角度面對生死,「死亡是終結,但亦可以是另一個開始,是生命的一種轉化。」

爸爸的離世令琪琪明白到生命無常,故她會選擇活在當下,只求走到人生最後一刻時感到圓滿,

「我會問自己,如果預早知道下星期就是死期,我現在做的事會不同嗎?答案是不會有太大差別。死亡隨時可以發生,我經常提醒自己,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死前期望的,這是我『迎接』死亡的方式。」

U Lifestyle App睇盡《晴報》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↓

↓↓同步更新、更快更順↓↓

免費下載